层林尽染秋意浓,红旗渠畔悟精神。10月25日至27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组织“一带一路”沿线3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赴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展中国社会经济调查。

开班启程:走进精神与实践交融的课堂
10月25日下午,开班式正式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副院长刘倩与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申贵斌共同出席。

申贵斌对师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河南省情与学院发展概况。他表示,学院高度重视此次与国际青年的交流,精心安排课程,希望留学生们能在行走中读懂中国,在体验中深化理解,为推动文明互鉴搭建桥梁。
刘倩在发言中指出,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在于“决心”与“协作”。她表示,带领留学生走进红旗渠,是帮助国际青年理解当代中国发展路径的重要实践。她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深入体会中国发展背后的价值理念——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勇于创造,并将所见所闻与课堂理论相结合,思考两个问题:中国经验中哪些部分可能适用于自己的国家?又需要哪些条件来实现?同时,她也鼓励大家对中国当前发展阶段提出建设性意见。
红色印记:感悟奋斗精神的时代力量
在红旗渠纪念馆的调研中,留学生们通过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实物展品,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感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与使命,也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伟力。

音像教学环节,纪录片《红旗渠》以真实的历史影像,将大家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影片不仅记录了工程奇迹,更传递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信念、团结协作中的集体力量、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意志。

此外,学员们还重走“扁担路”太行天路,亲身体验昔日供销社职工翻山越岭、跋涉送货的艰苦历程,更从供销社发展的缩影中,窥见中国乡村发展的坚实步履。

学员李娜(Birak Oreka Senkobwa Justine)赞叹道:“我们来这儿看红旗渠,这儿的人非常好,非常了不起,他们让我(感)受到感动和敬佩,非常好,谢谢!”

“今天,我们满怀激动参观了红旗渠。它绝非一条普通的人工运河,更是凝聚中华民族决心与团结的精神丰碑。历时十年铸就,这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光明前景,着实令人心潮澎湃、倍感振奋。”学员韩子扬(Hamid Ziyad Faraj)感慨道。
文明探源:在历史长河中理解当代中国
调研活动的最后一站,留学生们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博物馆。在这里,青铜器与甲骨文等珍贵文物,向国际学子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成就。他们驻足细观,探寻殷商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明脉络,在历史纵深中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根基。

本次社会经济调查,不仅是一次学识的拓展,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留学生们在感悟中华古老文明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现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他们表示,将把在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宝贵素材,让红旗渠精神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持续回响,启迪未来。
文字:李志亮
图片:王 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