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首次外出考察的目的地之一。在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60年前,河南林县人民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摆脱缺水困境,十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在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遵循了中华文化“志于道”“合于道”的发展方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种“志于道”的文化,“道”即宇宙万有的本体,有时也被视为回归本体的途径、道路、方法和规律。《说苑·谈丛》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些都旨在强调,不论是个体修身还是治国理政,唯有遵循“志于道”“合于道”的发展方向,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自强不息是“志于道”的精神动力。《周易》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在观察天地自然、社会人文之道的基础上,古圣先贤感悟出“天行健”的道理,不仅亲力实践,而且以“自强不息”的天道精神勉励世人。《道德经》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走向真正的自强,回归纯净纯善的本性。《淮南子》认为“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自强是成就自身的必要条件,即《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此需要不断克服私欲、日新又新,练就面向真理克服万难的精神力量。“自强”的关键在“不息”,《中庸》云:“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不止不息就能长久,如果长久专注于一件事,一门深入,久久为功,就能取得成功。在“志于道”的过程中,自强不息既要求随顺本性而为,对内修正习性的过失;又促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外克服艰苦的磨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艰苦奋斗,开山治水,建设家园,书写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依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革故鼎新是自强不息的内在力量,也是“合于道”的实践传统。天地之道,阴阳升降,温暑凉寒,迭相变革,然后四时之序皆有成。《周易·杂卦》载:“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表面看,革故鼎新指的是除旧布新,改革进取,究其本质而言,则蕴藏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深刻内涵,寓意唯有变通才能日新又新,成就长久之业。变革旧事物并非易事,需要持之以恒,不急不躁,赢得人们的理解和信任,并非对旧事物的全面排斥和否定,对新事物不加拣择地依从和随顺,而是应该辩证地认识到支撑改革创新背后的不变的东西,即维系人类社会稳定和有序的大道至理。因此革故鼎新必须“合于道”,在顺应天道的前提下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即使旷日持久、困难重重,变革也终将成功。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等方面不断革新,不仅推动国家治理不断完善,也使文明在绵延赓续中不断进步。革故鼎新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使中华民族具有了不畏艰难挑战、勇于变中求新的无畏品格。
林县人民在修渠的过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精神特质,奠定了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基础。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人民群众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面对山穷水尽的艰难局面,林县县委下定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经过多方实事求是的考察论证,最终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动工于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其匮乏。林县上下没有选择停下来向上级等靠要,而是立足本地条件,知难而进,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建材自己制,没有技术自己学,自力更生,设法克服一切困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革故鼎新、创新创业的征程上总会伴有崎岖的风景,但无限风光在险峰,湍流暗涌的深谷中孕育着破茧成蝶的生机。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因地制宜,创造出许多开挖方法:上开法、下接法、腰砍法……同时还发明出“明窑堆石烧灰法”,将石灰的产量翻了好几番。无论是寻找出路、具体决策,还是在施工过程中,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战胜自我、克服困难,住石崖山洞、吃粗粮野菜,全身心投入到工程中去。在修建水渠的主体材料中,林县人民自制水泥5170吨,占77%;自制炸药1215吨,占44%;烧制石灰14.5万吨,占100%。十年间,1250座被削平的山头,152座渡槽,211个被凿穿的隧洞,1500公里的长渠,一串串数字背后映射的是林县人民自强其志、自力更生、一锤一钎的不息之功。
红旗渠精神契合了中华文化“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
中华文化以“道”为本体,形成了“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世界观,即王阳明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一体之仁”的观念之下,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乃至国家之间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因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种整体的思维方式下,中国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始终保持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使得中华文明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得以延续。
团结协作精神是整体思维下取得成功的必要路径。《周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团结的前提是同心同德,和谐相处。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事情的成败就在于人是否能够和谐相处,群体在和谐的基础上各自发挥才能,便能够激发出巨大的力量。例如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将相和,对赵国的安全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协作离不开“礼”的保障。“礼之用,和为贵。”“礼”注重社会秩序和人伦规范。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有助于统筹协调各方行为,避免冲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逐渐形成了重视集体、崇尚和合的精神特质。红旗渠的修建是一项跨省跨县跨流域的工程,没有河南、山西两省的团结协作是不可能做到的。在修建过程中,山西平顺县的社员让出近千亩耕地、腾退民房、盘锅筑灶,给予林县全面支持与配合。建设过程中,林县人民凝心聚力,全县55万人中有30万人先后投入建设。林县县委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本着“前方有求,后方必应”的信念,前后方紧密配合,前方开山劈岭,后方提供支援。正因全县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最终成功汇集起八方力量,凝聚成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创造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人间奇迹。
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国历代圣贤的生命终极呈现。《礼记》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又《周易》有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无私奉献是天地间最大的德,是圣人一体之仁的外在表现。《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是无私无我,亲民即是奉献,能够时刻做到无私奉献,便是止于至善的圣人境界。圣人对待任何事物都如同对待自己一样具有同理心,即“公心”。如果人人能够无私奉献、秉持公心,便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历史上儒家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仁爱观,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的兼爱观,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政治生活,从而积淀形成了特有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气节。诚如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无私奉献的志向使历朝历代涌现出许多怀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民族脊梁。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为了子孙后代,林县人民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凿洞英雄王师存,为了凿开曙光洞,不畏艰险,七陷塌方仍然不下火线;共产党员李改云,面对岩石坍塌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己救人,失去了一条腿;还有战斗在排险第一线的任羊成,腰系围绳,荡身在悬崖峭壁之间,双手持挠钩除险,全然不顾自己安危。在修渠的十年间,先后有81位优秀林县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虽然来处不同,但均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使命,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阐释了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
红旗渠精神既是历史实践的产物,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源泉
红旗渠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树立的一座伟大丰碑。它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汗水、智慧与坚韧,见证了人类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所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从其形成过程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其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和合精神、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不仅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中,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百余年奋斗中。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团结御敌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水长流,精神薪火永传。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不仅在于对传统的坚守,更在于对时代命题的回应。正如红旗渠建设者将“愚公移山”神话转化为改天换地的现实,今天的中国亦需以“志于道”的初心、“合于道”的智慧和“一体之仁”的格局,应对百年变局中的挑战。红旗渠精神正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中焕发出新活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生态治理,无数奋斗者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转化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攻坚动力,将“团结协作”升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将“无私奉献”熔铸成践行“人民至上”的精神底色。
今年是红旗渠通水60周年。60载岁月更迭,漳河水源源不断滋养着一代代的林县儿女,红旗渠精神也浸润和鼓舞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深入理解红旗渠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不断从中汲取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来源:《党的生活》2025年第4期上